第434章 种植园_当炮灰原配沉迷搞钱
笔趣阁 > 当炮灰原配沉迷搞钱 > 第434章 种植园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34章 种植园

  现七月过半,早已入秋,并不是红薯这种耐旱喜温却不耐寒的作物的最佳种植时间。

  有句老话叫做“谷雨前后栽地瓜,最好不要过立夏”,意思就是,谷雨前后是最适合栽种红薯的,最迟不能超过立夏,不然产量会很低,往往只长藤蔓、不结红薯。

  但,这并不妨碍李絮的种植园计划。

  是的,从艾伦那里弄到瘦巴巴的十几只红薯后,她就打算因地制宜,借助海西府独有的地理、气候优势,在这里打造一个大大的种植园。

  不光是种红薯,如果能弄到更多来自火国的好东西,她还想把这里变成个小火国农产品培育基地呢!

  越多越多的线索支持她先前关于火国的猜测,如无意外,那个有着丰富农产品资源产出、气候炎热的国家应该就是美洲。

  想要引入外来新作物,肯定要选择最接近原产地的地域。

  要论地理、气候条件相似度,后世的岭南是最合适的,但问题是,大靖没有岭南!

  大靖舆图跟后世的华夏不同,主要山川、大河的走势也跟李絮认知里的有不小差别,气候方面倒是比较相似,毕竟都位于大洋西侧的陆地上,吹的都是一样的东南风西北风。

  差别最大的是,后世岭南一带住着人数众多的野人部落,不归大靖朝廷管。

  海西府再往南,就是将大靖朝廷兵马阻隔于野人势力之外的横山,过了横山就是住在山里的野人部落,还有各种毒虫野兽瘴气。连军队都不敢深入涉险,更别提普通商队了。

  故而,位于野人部落以南的哱罗等小国只会通过海上航线跟大靖来往,直接绕过中间这片危险区域。

  也就是说,最适合种植红薯的地域她够不着,同样沿海、有沙地、气候偏炎热的海西府就成了最佳备胎选择。

  不得不说,红薯等作物简直像是造物主对人类的馈赠,不仅产量大,还耐热耐旱。尤其是后世经过改良后的品种,很多地方都能种,只是产量算不得高罢了。

  但,这里说的不高也只是跟它们动辄亩产万斤的可怕产量峰值相比的。饶是没改良的品种,产量估计也能随便碾压这时代只有区区数百斤的亩产量。

  如果红薯能在海西府落地生根,那么,其他作物应该也能成活,只是效果要比野人的地盘差一点。

  想到这里,李絮忍不住开起了小差。

  这个大靖朝廷也不知怎么回事?怎么一点雄心壮志都没有?

  她可记得,自己那条时间线上,岭南那块地盘最早在秦汉时期就归中央朝廷管辖了。且不说自然资源,就说把这块地盘吃下来,岂不能通过陆路跟邻国搞商贸?这可比航海风险小得多,成本可以大幅降低,还能源源不断来回更多的外邦货物,对国内绝对是利大于弊的。

  难道是军队太弱,打不过野人部落?

  她摇摇头,决定回头找未来的朝廷栋梁吐槽下这事,没准有生之年能看到野人归降的一天。这样的话,她就可以把种植园搬到更南边去啦!

  现在更重要的是,需要弄到足够的红薯苗株分散种植。

  现在的温度虽然无法让种下的红薯结果,但,能长出许许多多藤蔓已经够了。

  李絮给棠差四人下达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,保证第一批红薯苗的成活率在九成半以上,同时,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将它们繁衍壮大。育苗催根的法子没有保留地教授给他们,他们又都有一定的种地基础,很快就上手了。

  那批不到百株的红薯苗被小心翼翼护送到仅有八亩的一号基地,按照李絮的法子将其栽下,只要达到分株标准就辣手催苗,咔嚓咔嚓几剪子下去,再通过水培或土培法催根,生根后再栽入地里,如此不断循环往复。

  四人各自领了二十株左右的红薯苗,分到二亩地,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

  不到十日,胜负已经初露苗头。

  曾经种过木薯的棠差不出意料拔得头筹,他领走的红薯苗无一枯萎凋亡,长势极好。主茎肥肥壮壮,都快赶上成人小指粗了。分了十余株,全部生根成功。

  巴扎三人比棠差逊色些,只成功分了几株,但整体秧苗照看得也不错,存活率都达到了李絮要求的标准。

  按照这个速度,明年春天前八成能培育出足够播种三十八亩田地的红薯苗,说不定还能超额完成!

  李絮摸摸下巴,想着未来亨特可能带来的好消息,以及通过其他渠道或许能弄到的新作物种子,忽然觉得手头的土地数量太寒酸了点。

  区区几十亩地,怎么敢号称大种植园?

  还是得趁着低价便宜时囤一些,反正百亩地还比不上一间空铺子值钱,而她的几间新铺子每个月都能带来这么多的盈利,现在手头愈发充盈,大可放肆买买买!

  多买还能厚着脸皮压价,这笔账划得来!

  于是,甘泉县乃至附近几个县的牙人突然间就发现土地买卖变得火热起来,包括那位专门为李絮服务了几回的牙人。

  但,哪怕是后者也没能猜出这背后的意图所在。

  因为李絮压根不是自己出面去买的地,而是撒了几个人手出去分头购买。

  除了像海家、阮家这样的庞然大物敏锐地嗅出一丝不寻常的味道,也跟着暗中囤了些地外,其余人对此一无所觉。有部分人在暗自庆幸自家那破地终于出手了,甚至还有人暗暗嘲笑买者是傻缺冤大头的。

  何大友作为经手人之一,不免也听到一点类似的风声。

  他都懒得搭理那些人,只撇撇嘴,想着前两日去一号基地看到那稀疏、却茁壮生长、绿意盎然的红薯苗圃,信心满满地走开。

  “这帮傻子!以后有你们后悔的时候,嘿!”

  七月底,李絮靠着撒钱大法将手里的部分余钱换成田地,其中大半都是不被人看好的沙地,共计百余亩。

  加上原先的三十八亩,总共就是一百六十二亩地,只花了四百两不到。虽然对普通百姓是个天文数字,但,对现在的李絮来说就是小儿科。

  因为是私人收购,这些土地大多没有连在一起,零零散散的。这个村子几亩,那个村子十几亩,同个村子里也会被一些有主的自种田隔开。

  不过,整体都是围绕着甘泉县一带分布,相互之间最远的距离也不过一个县。李絮直接按照地域划分了几个区,届时按区分人耕种即可。

  李絮看着面前新增的一叠地契,神情满足,开开心心咬了口新出路的大蛋挞。

  嘴里甜滋滋,心里美滋滋。

  总算离大种植园的梦想又进了一步!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tu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tu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